蘋果造車失敗但小米卻大獲成功 外媒道出了背後原因
422025-07-05 07:17:5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典馳深圳報道
放棄光伏逆變器,選擇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2024年的最後一天,匯川技術(300124.SZ)分拆蘇州匯川聯合動力係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合動力”)有了實質性進展,深交所正式受理了聯合動力的上市申請。
目前,聯合動力的主要產品包括電驅係統、電源係統等動力係統核心部件。此次聯合動力上市計劃募資48.57億元,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平台類研發、數字化係統和營運資金的補充。
按此,聯合動力總體估值最高達485億元左右。
截至記者發稿時,匯川技術總市值1661億元,市盈率(PB)34.7倍。
一位熟悉IPO的律師向記者表示,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除了符合分拆的條件以外,最主要會關注獨立性,業務、人員、供應采購等,子公司應有獨立的經營能力,所以關聯交易等也會重點關注。
進一步聚焦自身業務
匯川技術是有名的白馬股,淨利率和毛利率長期位於上市公司的前列。以公司董事長朱興明為首的“華為係”,沿襲了華為的作風,近20年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帶動公司業績持續上漲。
不過,匯川技術也曾有過百密一疏的時候。“匯川曾經位居中國光伏逆變器行業第二,但在2016年,我們放棄了光伏逆變器,這是匯川戰略史上最大的失誤,我們錯失了時代的大好機會。”朱興明坦言,“這次失誤本質上是我們對時代的認知不清,是我們的決心不夠。所謂的資金不夠或者缺乏優秀的團隊,都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也是在2016年,朱興明喊出了“以大博更大”的口號,在2016年押注兩項創新型業務,一項是新能源汽車,另一項是。
匯川技術新能源汽車業務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業務重組後,集體注入子公司聯合動力,實現匯川技術旗下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獨立法人運營。
在獨立法人運營之後,匯川技術並沒有在借助外部融資,除了母公司持有接近94.51%的股份外,其餘股份均為員工持股平台,分別為聯益創投持有3.84%的股份,聯豐投資持有1.65%的股份。
以公開發行25%股份計算,成功上市後,匯川技術的直接持股比例也將達到70.88%,股權比較集中。
在分拆預案中,匯川技術強調,本次分拆完成後,匯川技術仍為聯合動力控股股東,聯合動力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仍將反映在匯川技術的合並報表中。
盡管本次分拆將導致上市公司持有聯合動力的權益被攤薄,但是通過分拆,聯合動力將進一步聚焦自身業務領域,其發展與創新將進一步提速,投融資能力以及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有助於提升匯川技術整體盈利水平。
核心產品價格持續降價
在一場分享當中,朱興明談及為何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原因時表示,匯川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一個更靠近To C端的To B業務。找到離C端更近的業務。所有To B的業務越靠近To C端量越大、競爭也越激烈,越遠離To C端量越小、競爭越小,這是產業規律。
毛利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競爭狀況,截至2024年上半年,聯合動力綜合毛利率為15.49%,這與匯川技術其他主營業務相較甚遠,同期整體毛利率為31.77%,但仍較報告期的其餘年份均有所上升。
以收入的大頭電驅係統產品來看,報告期內,公司電驅係統產品毛利率分別為 12.00%、13.96%、14.92%和16.52%,毛利率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盡管如此,聯合動力產品價格有所下降,電驅係統2021年至2023年單價分別為4959元/台、5160元/台、4474元/台。2024年公司電驅係統產品的單價更是進一步降至3806元/台。
進入新能源汽車初期,聯合動力一度陷入虧損,但成功在2023年扭虧為盈,當年錄得1.85億元的歸母淨利潤,截至2024年上半年,聯合動力歸母淨利潤已達到2.76億元。
近三年來,聯合動力營收高速增長,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間,營收分別為29.03 億元、50.27億元、93.65 億元和 60.55 億元。
聯合動力境外收入增長更為明顯,報告期內分別為1458.78萬元、2567.84萬元、6.19億元和 3.85億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50%、0.51%、6.63%和6.39%。
從招股書來看,聯合動力一直滿產滿銷,截至2024年上半年,匯川技術產能利用率持續位於高位,產能利用率達93.11%。這背後,主要得益於其大客戶源源不斷的訂單支持。
聯合動力解釋稱,公司持續開展物料平台化研發,提升物料通用性水平;同時,公司原材料采購規模快速增長,主要原材料采購價格有所下降,使得產品單位材料成本下降;公司電驅係統產品的銷售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生產工藝不斷優化,單位製造費用有所下降。
踩雷了威馬
由於聯合動力下遊客戶都是主機廠,新能源汽車產業頭部效應明顯,新能源汽車主機廠集中度較高,且獲得主機廠準入資格往往需要數年認證。
招股書顯示,聯合動力的客戶涵蓋理想、小米等造車新勢力以及廣汽、奇瑞、長安、長城等傳統車企,海外車企涵蓋沃爾沃、Stellantis、大眾、奧迪、保時捷、捷豹路虎等。
截至2024年上半年,理想汽車是公司第一大客戶,占比達33.16%,其次是、奇瑞汽車、、吉利集團。
在乘用車領域,根據NE時代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乘用車市場中,聯合動力電控產品份額約11%,在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總排名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還曾在2021年位列公司的第三大客戶,銷售金額2.16億元,占該公司營收比例為7.44%。
21世紀經濟報道曾獨家報道,匯川技術2023年前三季度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為1.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36.15%。這當中部分應收賬款壞賬計提便來源於威馬。
招股書顯示,2023年末,聯合動力對威馬汽車的應收賬款和合同資產餘額約2.15億元,壞賬準備和減值準備餘額同樣為2.15億元,計提比例為100%。
由於未履行給付義務,聯合動力和匯川技術全資子公司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多次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威馬汽車係列公司等支付款項,合計金額約5986萬元,均已勝訴。
不過,威馬汽車係列涉訴主體未履行判決支付義務,且威馬集團現已進入破產重整階段,發行人已申報債權並入選債權人委員會。
報告期內,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合計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81.74%、71.73%、76.03%和 66.28%。
今年年初,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預測價格戰會從1月份開始點燃。作為車企的上遊供應商,聯合動力的壓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