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欽尚(1917~1992),江蘇無錫人。自然地理學家,海洋地質學家,比較沉積學開拓者與倡導者。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從1936年起,到1949年止,這是他的學習階段。
1936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學地理係,次年抗日烽火起,隨校從南京遷至重慶,在後方完成了大學學業。就學期間,他主修地理學外.還副修了地質學.因抗戰需要,他自發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為國防事業作了貢獻,也為他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0年他進入浙江大學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葉良輔教授,在葉良輔先生帶領下考察了西康地區的自然地理情況,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國學人。1944年,他以《貴陽附近地麵與水係發育》為題完成了畢業論文。1946年4月,他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在澳大利亞做了更細致的地質地貌考察研究,兩年後他完成了碩士論文――DevelopmentofthcNepeanRiverN.S.W,Australia。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考察數據,精辟地分析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邦Nepean河的發育史,論證它的發育早於濱海大斷裂而屬於先成河的性質,進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濱海河穀形成,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戴維斯地貌發育理論的補充。嚴欽尚先生因此獲悉尼大學碩士學位。當年葉良輔先生出任浙江大學地理學係係主任,嚴欽尚先生受自己導師之約,回到浙江大學任教。到1948年為止,嚴欽尚先生在走一條中國舊知識分子常見的路,留學歐美,研究經典科學問題。這條路的特點是,獲得國際承認,但是缺少獨立創新。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的第二階段從1950年起到1966年止,這一個階段嚴欽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國家經濟建設開展研究同時關注基礎科學問題。嚴欽尚這一階段的學術生涯,反映了1949年的革命為知識分子的功能定位開拓了新領域,他們不能坐在書齋了,需要走到生產實踐中,而且他們需要獨創,可惜政治運動幹擾了他們的學術活動。
1949年的人民革命勝利後,國家進入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在建國初期的1950~1952年,嚴欽尚專注於地質地貌學與水庫壩址、水利建設的調查研究。為建設浙江黃壇口及金華蘭溪一帶的水庫及淮河中、上遊水庫等工程作地質地貌調查,寫了十餘篇研究報告。直接服務於這些工程項目。在基礎研究方麵1950年,他考察了大興安嶺地質地貌,分別於1950、1952年兩次撰文提出第四紀時,冰川作用參與了大興安嶺及其鄰區的地貌塑造。
1953年嚴欽尚先生赴陝北榆林-定邊一-察,研究治沙工程,為有計劃地營造綠色長城的林帶提供了確切的依據。這個研究完成後,1954年先生在中國《科學通報》11月號上發表了《陝北榆林-定邊流動沙丘及其改造》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地層的沉積物資料,結合形態分析,提出:“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這是中國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論的最早文獻。
1955~1956年,為配合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專題中地貌部分的工作,先生從事了浙江省地貌區劃工作。1957~1962年期間,他連續多年參加中蘇科學院合作新疆綜合考察隊的地貌研究工作。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及了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伊犁穀地、天山南北麓。考察期間,在總隊的支持下組成專題隊伍,由他領導先後綜合調查開都河流域和額爾齊斯一烏倫古河流城。在摸清流域內自然資源和經濟情況基礎上,提出開發利用的設想。對新疆的開發做出了貢獻。在注重應用研究的同時,先生仍然堅持著基礎科學,發表了《中國西部天山冰期的次數和性質問題》及《新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流城地貌發育》兩篇論文,並且與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書(可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本書於文革後的才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是中國冰川學的發展和寒區-旱區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分。
1962年後,先生與華東師大地理係地貌研究室師生開展對於鐵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點對寶成鐵路沿線的十餘個病害工點進行了勘查,查明它們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徑和措施,並對西坡大滑坡重點剖析,寫成論文。經過這段研究,1962年先生於《科學通報》3月號發表題為《我國地貌學研究若幹觀點的討論》一文,提出“地貌過去是從地質學的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今後也絕不能減弱與這兩門科學的聯係,同時更要注意從其它學科部門充實其內容。”“注意吸收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的材料”,“進一步掌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並且根據這個思想製定了《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劃》,計劃從力學分析和物質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義的坡麵過程。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為地貌班學生專門開設了“坡地發育原理”課程,並編寫了有關教材。然而1966年,無產階級文革開始了,嚴欽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動。他提出的《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劃》被迫停止了。這個時期國際上地貌過程研究興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術科學材料、應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的路。1971年英國利茲大學的MikeKirkby發表了Slopes:FormandProcess,建立了地貌學研究的一個裏程碑。每想到這件事,我就會想到-總理問的:為什麽新中國缺少大師?答:因為他們必須應付政治,如不應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大師隻有由後人追認了。不過,這期間他所培養的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鐵道、水利和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經過多年的鍛煉,很多人現在已成為整治滑坡、泥石流的專家。新中國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方麵,功不可沒。
嚴欽尚先生研究的第三階段,從1970年起到1992年先生辭世時止。這一階段中,先生擺脫了傳統地貌學方法和觀點的局限,汲取了沉積學的方法和新成就,開拓了海洋地質學研究,創造性地進行了比較沉積學研究,在科研、育人兩方麵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70年,以嚴欽尚先生為核心,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海洋地質專業,1972年2月這個專業三十餘名教師遷入同濟大學地下工程係,1972~1975年期間,在他領導下編譯季刊《海洋地質譯叢》,為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建立基礎。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質係。1978年,國家撥亂反正,取消革命委員會,他出任海洋地質係第一任係主任,組織了海洋地質學的全麵研究。這一期間,先生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海洋地質學》,該書將海洋地貌學與海洋地質學融為一體,重視沉積過程在海洋地質中的作用和現代沉積研究,介紹中國近海和世界大洋地質勘探成果。在1970-1975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曾經得到一個坐下來研究科學的機會。一些重要研究也在這個時候完成。
從1974年起,先生在同濟海洋地質係內,組成科研專題組,從事蘇北油田沉積相的研究,課題組與地質部門密切配合,聯合攻關,選定富含油氣層段的第三係阜寧群二段為重點課題。研究過程中,他對全取芯的標本逐個反複觀察、討論、磨片鑒定,采樣分析,最後得出結論,認定含有孔蟲層段曾受海水浸淹,屬海陸過渡相沉積。這一結論對我國東部幾個新生代含油盆地相當層段的沉積環境有了進一步的發現,為以後大港和勝利油田、三水盆地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事實上,當先生等在蘇北油田從事岩相研究時,我國油田地質方麵對這方麵研究還限於某些政治爭論中。嚴欽尚先生對蘇北下第三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對岩石相研究,澄清了成油環境某些關鍵性科學問題。1979年他在《地質學報》一期上發表的論文《蘇北金湖凹陷阜寧海侵的沉積環境》,是我國闡明我國東部地區成油環境的重要論文之一。
在探討古沉積的同時,先生又根據英國學者對北海油田特點與科研組選定浙江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沉積,研究海岸沉積物類型和海灘不同單元沉積相的標誌。當1981年14號台風肆虐之際,他組織許世遠等不失時機地現場觀測了風暴潮衝淤作用過程,建立了風暴沉積層序,證實了在正常浪基基麵以上濱岸帶可以發育和保存風暴沉積的猜想,1981年發表了《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帶沉積》。現代海岸帶沉積特別是風暴潮的研究,解釋了北海油田富含石油地層的成因,對於認識含油地層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普陀島成為了海洋地質學、油田地質學的重要參考地區。
1981年先生回到華東師範大學,籌建比較沉積研究所並任所長。1980年代的十年內,先生與所內外同仁和研究生們通力合作,前後發表具創造性的學術論文20餘篇。
嚴欽尚先生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旗幟性人物,一個旗幟性人物往往隻能組織創新了,他的成就取決於自己的團隊。當然還有炒作,嚴欽尚先生對炒作深惡痛絕的。1988年有人約稿撰寫他的學術成就。我根據他1954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論述了“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提出在中國他最早提出“就地起沙”學說。他看了後,大發雷霆,:“我隻說了鄂爾多斯士就地起沙,沒有斷言全國,怎麽這樣拔高?”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地理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沉積學家、地理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導師、比較沉積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學係教授嚴欽尚同誌,因病於1992年8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歲。
嚴欽尚(1917~1992),江蘇無錫人。自然地理學家,海洋地質學家,比較沉積學開拓者與倡導者。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從1936年起,到1949年止,這是他的學習階段。
1936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學地理係,次年抗日烽火起,隨校從南京遷至重慶,在後方完成了大學學業。就學期間,他主修地理學外.還副修了地質學.因抗戰需要,他自發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為國防事業作了貢獻,也為他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0年他進入浙江大學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葉良輔教授,在葉良輔先生帶領下考察了西康地區的自然地理情況,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國學人。1944年,他以《貴陽附近地麵與水係發育》為題完成了畢業論文。1946年4月,他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在澳大利亞做了更細致的地質地貌考察研究,兩年後他完成了碩士論文――DevelopmentofthcNepeanRiverN.S.W,Australia。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考察數據,精辟地分析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邦Nepean河的發育史,論證它的發育早於濱海大斷裂而屬於先成河的性質,進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濱海河穀形成,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戴維斯地貌發育理論的補充。嚴欽尚先生因此獲悉尼大學碩士學位。當年葉良輔先生出任浙江大學地理學係係主任,嚴欽尚先生受自己導師之約,回到浙江大學任教。到1948年為止,嚴欽尚先生在走一條中國舊知識分子常見的路,留學歐美,研究經典科學問題。這條路的特點是,獲得國際承認,但是缺少獨立創新。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的第二階段從1950年起到1966年止,這一個階段嚴欽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國家經濟建設開展研究同時關注基礎科學問題。嚴欽尚這一階段的學術生涯,反映了1949年的革命為知識分子的功能定位開拓了新領域,他們不能坐在書齋了,需要走到生產實踐中,而且他們需要獨創,可惜政治運動幹擾了他們的學術活動。
1949年的人民革命勝利後,國家進入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在建國初期的1950~1952年,嚴欽尚專注於地質地貌學與水庫壩址、水利建設的調查研究。為建設浙江黃壇口及金華蘭溪一帶的水庫及淮河中、上遊水庫等工程作地質地貌調查,寫了十餘篇研究報告。直接服務於這些工程項目。在基礎研究方麵1950年,他考察了大興安嶺地質地貌,分別於1950、1952年兩次撰文提出第四紀時,冰川作用參與了大興安嶺及其鄰區的地貌塑造。
1953年嚴欽尚先生赴陝北榆林-定邊一-察,研究治沙工程,為有計劃地營造綠色長城的林帶提供了確切的依據。這個研究完成後,1954年先生在中國《科學通報》11月號上發表了《陝北榆林-定邊流動沙丘及其改造》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地層的沉積物資料,結合形態分析,提出:“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這是中國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論的最早文獻。
1955~1956年,為配合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專題中地貌部分的工作,先生從事了浙江省地貌區劃工作。1957~1962年期間,他連續多年參加中蘇科學院合作新疆綜合考察隊的地貌研究工作。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他的足跡遍及了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伊犁穀地、天山南北麓。考察期間,在總隊的支持下組成專題隊伍,由他領導先後綜合調查開都河流域和額爾齊斯一烏倫古河流城。在摸清流域內自然資源和經濟情況基礎上,提出開發利用的設想。對新疆的開發做出了貢獻。在注重應用研究的同時,先生仍然堅持著基礎科學,發表了《中國西部天山冰期的次數和性質問題》及《新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流城地貌發育》兩篇論文,並且與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書(可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本書於文革後的才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是中國冰川學的發展和寒區-旱區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分。
1962年後,先生與華東師大地理係地貌研究室師生開展對於鐵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點對寶成鐵路沿線的十餘個病害工點進行了勘查,查明它們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徑和措施,並對西坡大滑坡重點剖析,寫成論文。經過這段研究,1962年先生於《科學通報》3月號發表題為《我國地貌學研究若幹觀點的討論》一文,提出“地貌過去是從地質學的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今後也絕不能減弱與這兩門科學的聯係,同時更要注意從其它學科部門充實其內容。”“注意吸收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的材料”,“進一步掌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並且根據這個思想製定了《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劃》,計劃從力學分析和物質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義的坡麵過程。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為地貌班學生專門開設了“坡地發育原理”課程,並編寫了有關教材。然而1966年,無產階級文革開始了,嚴欽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動。他提出的《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劃》被迫停止了。這個時期國際上地貌過程研究興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術科學材料、應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的路。1971年英國利茲大學的MikeKirkby發表了Slopes:FormandProcess,建立了地貌學研究的一個裏程碑。每想到這件事,我就會想到-總理問的:為什麽新中國缺少大師?答:因為他們必須應付政治,如不應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大師隻有由後人追認了。不過,這期間他所培養的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鐵道、水利和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經過多年的鍛煉,很多人現在已成為整治滑坡、泥石流的專家。新中國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方麵,功不可沒。
嚴欽尚先生研究的第三階段,從1970年起到1992年先生辭世時止。這一階段中,先生擺脫了傳統地貌學方法和觀點的局限,汲取了沉積學的方法和新成就,開拓了海洋地質學研究,創造性地進行了比較沉積學研究,在科研、育人兩方麵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70年,以嚴欽尚先生為核心,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海洋地質專業,1972年2月這個專業三十餘名教師遷入同濟大學地下工程係,1972~1975年期間,在他領導下編譯季刊《海洋地質譯叢》,為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建立基礎。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質係。1978年,國家撥亂反正,取消革命委員會,他出任海洋地質係第一任係主任,組織了海洋地質學的全麵研究。這一期間,先生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海洋地質學》,該書將海洋地貌學與海洋地質學融為一體,重視沉積過程在海洋地質中的作用和現代沉積研究,介紹中國近海和世界大洋地質勘探成果。在1970-1975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曾經得到一個坐下來研究科學的機會。一些重要研究也在這個時候完成。
從1974年起,先生在同濟海洋地質係內,組成科研專題組,從事蘇北油田沉積相的研究,課題組與地質部門密切配合,聯合攻關,選定富含油氣層段的第三係阜寧群二段為重點課題。研究過程中,他對全取芯的標本逐個反複觀察、討論、磨片鑒定,采樣分析,最後得出結論,認定含有孔蟲層段曾受海水浸淹,屬海陸過渡相沉積。這一結論對我國東部幾個新生代含油盆地相當層段的沉積環境有了進一步的發現,為以後大港和勝利油田、三水盆地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事實上,當先生等在蘇北油田從事岩相研究時,我國油田地質方麵對這方麵研究還限於某些政治爭論中。嚴欽尚先生對蘇北下第三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對岩石相研究,澄清了成油環境某些關鍵性科學問題。1979年他在《地質學報》一期上發表的論文《蘇北金湖凹陷阜寧海侵的沉積環境》,是我國闡明我國東部地區成油環境的重要論文之一。
在探討古沉積的同時,先生又根據英國學者對北海油田特點與科研組選定浙江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沉積,研究海岸沉積物類型和海灘不同單元沉積相的標誌。當1981年14號台風肆虐之際,他組織許世遠等不失時機地現場觀測了風暴潮衝淤作用過程,建立了風暴沉積層序,證實了在正常浪基基麵以上濱岸帶可以發育和保存風暴沉積的猜想,1981年發表了《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帶沉積》。現代海岸帶沉積特別是風暴潮的研究,解釋了北海油田富含石油地層的成因,對於認識含油地層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普陀島成為了海洋地質學、油田地質學的重要參考地區。
1981年先生回到華東師範大學,籌建比較沉積研究所並任所長。1980年代的十年內,先生與所內外同仁和研究生們通力合作,前後發表具創造性的學術論文20餘篇。
嚴欽尚先生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旗幟性人物,一個旗幟性人物往往隻能組織創新了,他的成就取決於自己的團隊。當然還有炒作,嚴欽尚先生對炒作深惡痛絕的。1988年有人約稿撰寫他的學術成就。我根據他1954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論述了“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提出在中國他最早提出“就地起沙”學說。他看了後,大發雷霆,:“我隻說了鄂爾多斯士就地起沙,沒有斷言全國,怎麽這樣拔高?”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地理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沉積學家、地理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導師、比較沉積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學係教授嚴欽尚同誌,因病於1992年8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歲。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a清泉 (1917~2011)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

劉金旭 (1917~1991) 動物營養學家 天津市

劉貽德 (1917~2010) 神經精神病專家 江蘇省揚州

楊懷仁 (1917~2009) 安徽省宿州

李少清 (1917~2000) 開國大校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 + 更多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
孫君立 (1902~1992) 化學纖維專家 江蘇省無錫

劉複光 (1922~1992) 油脂學科專家 江蘇省南通

楊立炯 (1912~1992) 江蘇省南京溧水縣

李介鳴 (1916~1992) 湖南省

李士豪 (1914~1992) 水利工程專家 黑龍江哈爾濱

倫納德・切希爾 (1917~1992) 歐洲英國 + 更多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