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加息負利率現狀仍嚴重

中國通史哪個版本最好_中國曆史最全最詳細的書

李琛2025-07-05 08:08:33 31德积镇河南洛阳洛龙区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中國通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中國通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家庭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家庭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 張耕華

中國通史哪個版本最好_中國曆史最全最詳細的書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版,42.00元

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雖然出版於八十年前,我仍把它列為中國通史方麵的經典著作,推薦給大家學習閱讀,這是因為此書的特色在中國通史的著作中是很少見的。關於它的特色,最早已有史學名家顧頡剛先生在《當代中國史學》中略作評述,可惜八十餘年來,閱讀界對此點還未十分留意。顧先生《當代中國史學》的“通史的撰述”一節惜墨如金,列舉“較近理想的”通史家七位、通史著作八種,而具體展開評述的唯呂先生和張蔭麟先生的著作三種。顧先生對《呂著中國通史》的評述是這樣寫的:

呂先生近著尚有《中國通史》二冊,其體裁很是別致,上冊分類專述文化現象,下冊則按時代略述政治大事,敘述中兼有議論,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製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勝利出版社1947年版,第85頁)

這裏評述的《中國通史》,就是本文所介紹的《呂著中國通史》(下文或簡稱《呂著》)。顧先生概括此書的特點有三:一是體裁別致,二是敘述與議論兼顧,三是批判的態度與石破天驚的新觀點。關於體裁問題,《呂著》在“緒論”中有專門的解釋,此處略而不論。敘述本是史書的主要內容,而《呂著》特加重了議論的部分,所以顧先生說它是“敘述與議論兼顧”,其目的還是在於“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判中國的文化和製度”,提出他的一些觀點與看法。換言之,《呂著》較之於同類通史著述的不同特色,就在於“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判中國的文化和製度,極多石破天驚的新理論”。

《呂著中國通史》初版書影

要說明《呂著》的這個特色,我們還是需要引錄和閱讀作者的原文。《呂著中國通史》有“教育”一節,討論教育事業與宋代的書院,他寫道:

凡國家辦的事,往往隻能以社會上已通行的,即大眾所公認的理論為根據。而這種理論,往往是已經過時的,至少是比較陳舊的。因為不如此,不會為大眾所承認。其較新鮮的、方興的,則其事必在逐漸萌芽,理論必未甚完全,事實亦不會有什麽轟轟烈烈的,提給大眾看,國家當然無從依據之以辦事。所以政治所辦理的事情,往往較社會上自然發生的事情為落後。教育事業,亦是如此。

接著,呂先生敘述了宋代的書院之設,說都是當時有道德學問者所提倡,或為好學者的所集合;他們都是無所為而為之,所以能夠真正研究學問等等。隨後,呂先生又寫了一段議論:

新舊兩勢力,最好是能互相調和。以官辦的學校,代表較舊的、傳統的學術;以私立的學校,代表較新的、方興的學術;實在是最好的辦法。 (《呂著中國通史》,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248、249頁)

教育指望全由國家來辦養包辦,那一定是舉鼎絕髕、力不能及。這本是常識,也是社會科學的成說。如此,宋代的書院製度留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麽呢?私立教育是否隻有分擔負擔的功能呢?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的不同究竟在哪裏?呂先生由書院之製的敘述,進而議論到公立私立的差異,強調它們的不同,根本上在於代表了思想上、學術上的新與舊。這不能不說就是顧先生所指的“石破天驚”的新理論。

呂思勉(1884-1957)

又如“族製”一節,呂先生在敘述了中國曆史上家庭製度的變遷後說:

中國社會,(一)小家庭和(二)一夫上父母下妻子的家庭,同樣普遍。(三)兄弟同居的,亦自不乏。(四)至於五世同居,九世同居,宗族百口等,則為罕有的現象了。┄┄在經濟上,合則力強,分則力弱,以昔時的生活程度論,一夫一婦,在生產和消費方麵,實多不能自立的。儒者以此等家庭之多,誇獎某地方風俗之厚,或且自詡其教化之功,就大謬不然了。然經濟上雖有此需要,而私產製度,業已深入人心,父子兄弟之間,亦不能無分彼此。於是一方麵牽於舊見解,迫於經濟情形,不能不合;另一方麵,則受私有財產風氣的影響,而要求分;暗鬥明爭,家庭遂成為苦海。試看舊時倫理道德上的教訓,戒人好貨財、私妻子,而薄父母兄弟之說之多,便知此項家庭製度之岌岌可危。

他又說:

不論何等組織,總得和實際的生活相應,才能持久。小家庭製度是否和現代人的生活相應呢?曆來有句俗話,叫做“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可見所謂家庭,實以扶養老者、撫育兒童,為其天職。然在今日,此等責任,不但苦於知識之不足,(如看護病人,撫養教育兒童,均須專門智識。)實亦為其力量所不及。(兼日力財力言之。如一主婦不易看顧多數兒童,兼操家政。又如醫藥、教育的費用,不易負擔。)在古代,勞力重於資本,丁多即可致富,而在今日,則適成為窮困的原因。因為生產的機鍵,自家庭而移於社會了,多丁不能增加生產,反要增加消費。(如紡織事業。)兒童的教育,年限加長了,不但不能如從前,稍長大即為家庭掙錢,反須支出教育費。而一切家務,合之則省力,分之則多費的,(如烹調、浣濯。)又因家庭範圍太小,而浪費物質及勞力。男子終歲勞動,所入尚不足以贍其家。女子忙得和奴隸一般,家事還不能措置得妥帖。 (《呂著中國通史》,第35、36-37頁)

傳統的小家庭,能否與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能否擔當其養老撫幼的責職?今日的年輕夫婦是否還是忙得像“奴隸一般”?這些都是呂先生研討“宗族”“家庭”等曆史問題後真正想安頓的落腳點。他認為:學習曆史,所探求的是“理而非事”,既“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記事實”。所以希望讀者能“對於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豫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呂著中國通史》,第6頁)

《呂著中國通史》第十章“刑法”手稿

讀了上麵引錄的《呂著》議論,我想起《法蘭西的特》的導言裏寫有的兩句名言:“過去和現在成為一對分不開、拆不散的伴侶。”“曆史本質上是以未來的名義對當代提出的警告。” (布羅代爾著,顧良、張澤乾譯:《法蘭西的特——空間和曆史》,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2頁)確實,沒有對現實的關切,沒有對未來的熱愛,一個曆史學者如何會去思考和追問這樣的問題呢?史家對曆史的熱愛,和對現狀與未來的關切,也可以有多種方式。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的“溫情與敬意”是一種方式,呂先生《呂著中國通史》的冷峻的“批評”也是一種方式。如將錢先生的《國史大綱》與呂先生的《呂著中國通史》相比較,那麽讀錢書,如同與慈母談心;讀呂著,則如同與嚴父對話。一個人的心智如要得到健康的培育,既要有慈母般的“溫情”談心,也要要嚴父般的“冷峻”對話。史學經典的閱讀也是如此。然而,對呂先生來說,對曆史持一種冷峻的批評態度,全是出於他的治學的目的和動機。他說:

大凡一個讀書的人,對於現社會,總是覺得不滿足的,尤其是社會科學家,他必先對於現狀,覺得不滿,然後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後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後要研究學問。若其對於現狀,本不知其為好為壞,因而沒有改革的思想,又或明知其不好,而隻想在現狀之下,求個苟安,或者撈摸些好處,因而沒有改革的誌願,那還講做學問幹什麽?所以對於現狀的不滿,乃是治學問者,尤其是治社會科學者真正的動機。 (《從我學習曆史的經過說到現在的學習方法》,1941年3月21《中美日報》,《呂思勉全集》第1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50-751頁)

我曾說:呂先生寫的中國通史,都有他的特色,不同層次上,都適合用作學史的入門書。“入門書”三字,不可誤解為隻適合於初學者的書。其實,呂先生的中國通史,都是淺而不陋,深而不玄,既適合用作通俗學習的入門書,也可以當作深入研讀的經典書。其冷峻的批評態度,本是曆史學習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滋養心智的必需品。這就是《呂著中國通史》作為中國通史方麵的經典書,能夠經久不衰、常讀常新的真原因!

責任編輯:黃曉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安閑自得網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安閑自得網   sitemap谷歌留痕

联系QQ: QQ号 邮箱地址:5@qq.com